張忠賀大哥種植的屬「四周柿」,石岡、後裡、東勢正是產區。從上往下看柿子,小小的萼片貼著中心,往外呈現四個半圓形環繞,方中帶圓、圓中帶方。若看側面,萼片像是頭髮,就是帶著嬰兒肥,嘴邊肉炸開的胖胖小可愛,有點像屁屁偵探的新角色。
但因為紅柿催熟後保存不易,外皮軟嫩,不耐儲運。跟甜柿(硬的)相比價格又有差距,愈來愈少農友願意種植,更不用說是有機栽培的紅柿。這種剝皮後水嫩且討喜的橘紅色,漸漸要淡出市場和我們的味蕾記憶。
柿子催熟前帶著蠟質質地,皮上有薄薄的白色果粉,是柿子天然保水的蠟質分泌物,也能抵禦一定程度的病害,是天然的果霜。
催熟後輕輕把皮剝下,就會露出橘紅色的Q嫩果肉,還有蒟蒻的口感,清甜又清爽。四周柿富含維生素A、C、鈣、磷、鉀、鎂、碘,《本草綱目》也提及柿子有「健脾澀腸,治嗽止血」之效,只要不過量,隨著四季攝取當季的養分都是滋養。是屬於秋天的味道。
四周柿、石柿及牛心柿都屬於「澀柿」,要去澀就得將可溶性單寧聚合轉變為不可溶性單寧。老一輩的作法會浸入石灰水來脫澀,又稱「浸柿」與「水柿」,不過表面會留下白色塊狀碳酸鈣,需要剝皮食用。後來漸漸有酒精脫澀(張忠賀大哥有教我們DIY,非常費工...失敗率好高)、放射線照射法、冷凍法、催熟脫澀法...。
忠賀大哥為了催熟作業,自己砸了重本買了一台乙烯發生器來做催熟作業,自己就能控管熟度,也不會有白色碳酸鈣的殘斑。
位於台中石岡淺山,傳承5代的果樹森林,各式各樣老品種的果樹都有,有百年的紅柿、椪柑、60年以上的柚子,這一路下坑山徑就是張家200年的歷史,農友張忠賀隨手一指,就說那一棵是阿嬤嫁過來就在收成的椪柑,祖太級的!
樹林裡的台灣原生紅柿,呈現半野生的狀態,有些柿子樹已經長到2層樓高,採摘耗費人工,且有一定的危險性,所以大多數的紅柿樹都經過矮化,但忠賀大哥說:柿子樹長得高的,果實蠅反而比較少,會比較好吃!因為樹勢比較強壯!
食用方法:先常溫保存2-3天,待微軟完熟後,去皮食用,若未完熟,會有澀味喔,完熟後放入冰箱可保存約3-5天
⚠️小提醒:要去皮食用,避免空腹食用,避免和海鮮一起吃。
※完全不用農藥栽培的果樹,果實表皮難免會有瑕疵,請不介意再購買喔
以下文章轉自蔬果良食官網,更能認識可愛又熱情的忠賀大哥
這一趟產地故事想告訴你的事
台中石岡一直以來已金碧橘聞名,柑橘類的盛產之地。有機的柑橘尋覓不易,張忠賀的長賀農場不只有傳承百年的有機柑橘(紅文旦、椪柑),還有甜柿、紅柿與十月龍眼。下坑谷地到海拔400公尺的山陵線都是張家經營五代的果園,有機資材專業背景讓張大哥接手兩百年歷史的果園,看見土壤特色、地形地勢、有機施肥的眉角,充滿自信著手有機耕作,讓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變成健康好環境。他的果園,會看到目前有機柑橘的困難、氣候變遷下生產者的戰略思考,他很真誠的分享,用他的水果認識石岡。
從市區往下坑,其實不是太長的山路,海拔也不高,但是沿路都是很舒服的林蔭道。電話剛掛斷,就看到穿著工作褲、雨鞋、polo衫的張忠賀大哥,遠遠就在過彎處跳下來揮手,笑咪咪的,聲音很開朗、很有元氣,和電話中給我們的印象一樣。
「柿子有機的很少,松鼠吃剩的就是我們的…這十月龍眼,十月份才採收,脆的,有機的好處就是這樣,到處吃…」,接下來兩個小時,儘管一邊在「爬」果園,一邊喘,但嘴巴真的是從來沒有停過,不是在吃路邊採的椪柑、龍眼或是柚子,就是一和我們介紹沿路的果樹。果樹種類又特別多樣,顯然張家在這裡開墾七代,光是戰後地方盛行的果樹不斷變化,各代子孫東留一點,西留一點,就各式各樣老品種的果樹都有,有120年的椪柑、60年以上的柚子,這一路下坑山徑就是張家200年的歷史,他隨手一指,就說那一棵是阿嬤嫁過來就在收成的椪柑,祖太級的!
這麼長的歷史,沒有矮化的紅柿到處都是,遠遠看從山腳長了三層樓高的果實,就要自己搬長梯來採收,請不到工!全部都得自己來,就不用說要做到套袋。「這種長得高的,果實蠅反而比較少,會比較好吃!它樹勢本來就比較強壯。」
忠賀大哥直接掏出一顆今天採收的「戰利品」──桶柑,這種柑橘類是這一代最後的滋味,這是阿爸那年代留下來的柑橘果樹,要用有機的方式種植,太難了!有機的橘子會越來越少。光是要防果實蠅叮咬就得套袋,還要防圓盾介殼蟲、蚜蟲、紅蜘蛛…要防太陽日燒,如果被銹蟎叮咬,就會形成「烏柑」,佈上一層黑色斑紋,雖然不影響風味,但會讓賣相差,又要做好施肥,掌握磷鉀肥比例,幫果樹坐月子,成本太高,人力物力都吃不消!
柑橘照料筆記
2-3月使用芝麻粕(氮肥比較高)當作基礎肥料,讓果樹葉子生長,6月再施一次芝麻粕,8月使用426肥,9月中再下一次426肥(鉀肥比較高)。採果收成後幫果樹坐月子,就得提高磷肥,會找禽畜肥料(雞糞腐熟後製肥)來補充磷鉀肥。氮肥會讓果實結構膨大,鉀肥會讓果實充實且多汁,磷肥則是顧根系、開花著果。當果實出來時,就要開始梳果,噴石灰硫磺合劑防止蟲子叮咬或套袋,這麼一片就是3000斤的產量。
東勢、石岡的金碧橘有名,是有條件的,因為山區日照充足,夜間降溫夠低,谷地中遇到颱風帶來的損害相對較少,現在申請合法的地下井當補助水源,張大哥田區的椪柑多汁,解決了去年溪流缺水的問題。
柑橘園本來就是爸爸經營的農場,在爸爸退之際幫忙做慣行施藥管理,「那晚上睡覺,碰到那種藥物,會有灼熱感,碰到皮膚,你的脖子、手,整個晚上都會灼熱,沒接觸的部分,碰觸到葉子就會癢。那種藥物的特性就是這樣子,採收碰到橘子、柿子,碰到葉子就是會有灼熱感。」
張大哥接手後就轉型作為有機,不難理解他的抉擇,既是土壤與肥料研究本科生,又在有機資材公司上班的張大哥,去年剛經過轉型期,已經取得了有機驗證。
這一路是從山腳一路爬到山稜線,他手一舉,要我們看山稜線,他說好吃的柑橘園就在那邊,整片3.4公頃的蓊鬱坡地。沿線有孟宗竹、麻竹,手沒有閒著,九月中,採收最後的麻竹筍,說以前媽媽還會做客家醬筍,一座山就是家族滋味記憶,到他這一代的滋味,是輸出日本的烏龍蕉(黃金蕉)。
香蕉以前是柑橘,柑橘以前是香蕉,香蕉更早之前是一片的苦茶園,因為氣候變遷,這裡開始能種植熱帶水果了,他也開始種起夏雪芒果,現在夜溫降不下來,也會影響柑橘的滋味。這件事情不只張大哥說過,不同作物的生產者都談起夏季日照溫度過高、夜溫落差小的問題,產季產區一直在位移,變遷有趨勢,用在地條件去抉擇新品系,一直是台灣農業幾百年的來的共同課題。
舉例來說,接近稜線的橘子園,剛好東側就有上坡遮陰,日照沒那麼強,土層又比較深,樹勢就更穩健。早期這一帶種植香蕉,也因為在溪谷地,颱風直接的影響較小,趁著地勢條件,引進香蕉研究所推薦的烏龍蕉,定期寄送到北部有機拍賣市場。
回到張大哥位在香蕉園旁的住家,比較像是一個實驗場。出貨的角落放了一台加壓機,用氣槍吹水果上的螞蟻,角落放了一籃又一籃篩汰掉的柿子(良果率大約五成,外觀不好的就要淘汰)。這時候的他正在利用這些柿子進入乙烯室要做催熟試驗,另一邊封箱的是放電土催熟的柿子。走道的盡頭放了製作石灰硫磺合劑的鍋釜(聽起來很可怕,但就是用天然容易沖洗的礦物,形成短期的保護膜防止蟲類叮咬),在與蟲害的戰爭所有不用化合的軍備,就陳列在此。
他一邊繼續說:維持6度C的冰箱能有效的阻隔果實蠅的破壞、柿子脫澀封箱至少要四天,怎麼讓送到消費者手上是最熟美、新鮮抗蟲害的方法…..等等,張大哥琢磨出自己的心得。
1. 準備水果桶,玻璃製的最好,瓶口夠大,要能手伸進去擺柿子。
2. 內部消毒、保持乾爽,底部襯墊2~3層濕紙巾。
3. 準備噴瓶裝填食用酒精,建議使用40度以上的高粱酒,濃度要夠高(58度更佳)。
4. 一層擺好,就均勻噴灑高粱酒。再疊一層噴灑,底部濕紙巾會吸收上層流下的酒精。
5. 密封至少72小時,最好是可以密封4日,脫澀會更完全。拿出來測試,硬度會稍微軟化,但還是維持硬脆,顏色不會有太什麼變化,無澀味即大功告成!
產品與產季檔案
紅文旦:9月底(中秋)~10月初(重陽節)
椪柑:11月~1月
十月龍眼:10月~11月
柿子(甜柿、四周柿):8月至10月初
烏龍蕉:全年都有
一盒約4~6顆,總重600克
冷藏配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