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顆土芭樂都是同枝十四片葉子,努力提供養分給果實的結晶。
土芭樂小,但是香氣十足,在鄉間小路偶爾會遇到土芭樂樹,通常會吃到還沒熟的,又硬又澀,香氣卻已經有個底,成熟果實的老早都被鳥吃完。阿楠的芭樂園,不管土芭樂相對果實較小、幼皮、容易熟軟,常被其他攤販嫌賣相不好,他卻很堅持留下土芭樂的滋味,在這一片追求清脆口感的大眾口味中,走出小眾的特殊滋味。
土芭樂的滋味,很像是台灣民國50年代的縮影,農村不斷讓年輕的子女送往工廠,再寄回工資給家中最小的弟妹考上大學,考個公教資格。嘔心瀝血集一家的資源,耐著太陽和廠房暑熱,集一枝芭樂葉努力行光合作用、輸送根系養分,為了那一顆疏果後的土芭樂。
土芭樂,很有50年代的味道,在這之前還未改良的土芭樂,時常就是上學路和田埂邊會偷摘的日常零嘴,印象中香氣飽滿、咀嚼中有些細細小小的顆粒感,會伴甚少的果汁帶出酸味,說不上非常可口。但是充當放學路的零嘴,土芭樂,帶有童年鄉間小路的味道。
土芭樂的滋味,很快就被民國65年前後引進來的「泰國芭樂」(巨大芭樂)取代,芭樂的品種培育速度不亞於社會變遷的速度,71年的「世紀芭樂」,80年代大社育出「珍珠芭樂」、「水晶芭樂」,現在又有珍翠芭樂,從過去「熟軟綻香」的口味很快速的轉換成追求脆感。
「現在來買芭樂的,十個大概只有一個喜歡軟的。」吃芭樂就是要找脆和香,已然變成芭樂的設定(儘管這是70年以後的大眾味),但屬於更年性水果的土芭樂,會後熟變軟,切下來就像是Q彈的蛋糕片,搭配土芭樂獨到的香氣、微微的酸味和甘味,就當作是在吃另一種水果,用香氣與口感,給一個全新的角色,搭配舒適的茶飲、甜點、料理或小零嘴。
需要呵護的「土」芭樂也需要防曬
阿楠的土芭樂不如「土」字那麼生命力堅強。不同的果實成長階段會出現在同一株芭樂樹上,開花、結小果、剛套袋小果、套袋中果、熟果,五種不同狀態的芭樂會出現在同一棵的不同樹枝上。為了讓14片葉子專心提供一棵營養源,就需要疏果,或是留下幫目標果實擋太陽的上層果實或葉子。
經過暑熱烈日親吻的芭樂,會有「日燒」的狀況,在淺綠的果實上會曬出更白的果皮,原先崎嶇凹凸有致的果紋因為燒過,變得光滑平整。這樣的果實成熟,表皮會帶有果實抵抗太陽照射的苦味。
一般芭樂農最常見的風景、必備的經驗,就是在果樹叢穿梭,就得如鷹眼般確定每一枝葉子數量,是否足夠遮陽、提供養分,確認不同枝條果實的熟度(決定了是否套袋/採摘)。如果遇到風災、雨災,芭樂樹為了求生,可能一次就斷了枝條上五期循環,決定維持營養求生,不開花了。
在土芭樂身上,還會因為「熟成」增加上面流程的繁瑣度。更年性的水果,麻煩在於成熟後會變得香軟,容易落果就爛。果皮一點都不耐撞,如此嬌嫩造成運輸上的困難,土芭樂真的一改我腦中很粗勇的印象,為了防東方果實蠅的啃咬,也要從小粒果就開始套袋。
又因為一棵樹會有不同花期,要求對慣行農作個別施藥、個別評估安全採收期極其困難。阿楠的有機土芭樂,上架的,都是園子碩果僅存的1/3倖存者。其他看起來有果斑的熟果,容易因為外觀而被當做次級品販賣(甚至是打掉),儘管除了皮有黃褐色的果斑之外,果肉依然香軟,果實風味、香氣、甜度沒有任何減損。有機的格外品,讓花大量精力種植的良食被損耗。
一般芭樂栽培技術門檻相對其他作物沒有這麼高,但是放在有機農作上,「看天顧地」時時和老天爺對弈的情況,知識技術和行動力、負荷力,要掌握自己的田地有機質情形,如何做好肥培管理,就看生產者對於田區、氣候隨時應變、調整,「看天」其實是和老天爺對弈,每一期的風味不同,咬一口土芭樂,就知道整盤如何開局。顧地,要顧到地底下,根系如果受到線蟲危害,會結瘤或潰瘍,就會造成缺肥的問題。新一代的農家子弟,承接上一代的栽培作法時,往往要轉進農改場去理解背後成因,調整過去栽培方式,努力溝通和對話。
圖1 | 前一個小時手機才發布降雨快訊,機檯上已有剛下過雨的雨水。
圖2 | 阿楠在今年3月高雄智慧農業媒合會提出水分與病蟲害監測需求,後續由安吉氣象協助架設監測儀器。到8月期間,還在透過監測資料摸索後續的應用
1斤600克,大約2-4顆,看果粒大小。
冷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