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,海裡捕就有,為什麼要吃養殖水產?這問 題我們回頭問養殖專家──賴玨光。尤其是我們在高雄,客人不是原鄉在東港,要不然就是在澎湖長大的饕客(產地鍛鍊出來的味覺記憶,我們壓力之大),很常聽到養殖就一臉不置可否,緊接著問有什麼水果(!?)。
接下來,水產擂台,紅色角落,有請宜蘭港邊長大的養殖顧問賴玨光選手出場。光哥以驚人語速、又夾帶英文詞彙的驚人氣勢,以一身穿灰色POLO為戰袍印著「福爾摩沙養殖顧問群」,變色鏡片下遮掩不出光哥熱切眼神,準備帶我們看溫室裡養殖的海水白蝦、Light鮮蝦!
賴玨光(第二個字:ㄐㄩㄝˊ)對於蝦的執念,直接說:「我們要來投入養殖,除了符合市場需求,第二就是你怎麼養出來的是美食。」
我在國外當顧問或是在台灣,其實我喜歡吃蝦,我喜歡吃海鮮。可是當你吃到蝦的時候。這蝦子怎麼這麼難吃的時候,你發現說暈倒了。原因是什麼?這些混養的蝦子,牠有沒有真的吃過專業的蝦料,比如說那個配方,從來不是for蝦子。牠的配方是for虱目魚for烏魚或其他的魚…牠只是吃剩下的。
因為牠是工作蝦,所以牠從來沒有真的接觸到過,我們所謂真正的蝦子該要有的元素,跟牠的養分。所以吃起來就很難吃,甚至他們有的養殖區,是淡水區所以養出來的蝦子 第一個肉就鬆垮垮的,就不甜也不Q。
先說結論:吃什麼決定嚐到什麼味道
1989年台灣養殖蝦(草蝦)的產量,一度來到9萬5千噸,將近是1/4全球生產養殖蝦的產量,堪稱是草蝦王國,很難想像密度多高,小小面積有這樣的產量,簡直魔術大空間。
但後來1992年遇到病毒席捲,國外白點病入境傳染,養殖不勘受損,發展至今跌到不到1萬噸的產量(甚至只有8千噸),有將近4萬噸由國外進口。在台灣專業產蝦的生產者也就愈來愈少,低密度養蝦大多是當作工作蝦,兼著混養做些補貼。因為不是經濟生產的主力(低密度),專門為蝦子投藥也不符成本,實際上也較無用藥的疑慮。
但問題來了,蝦子吃的是烏魚、虱目魚(豆粉、魚粉等製成的飼料),成了光哥心痛的味道。增加貝類與頭足類飼料只是開始,未來要做ESG(註1)發展以昆蟲蛋白作為飼料的循環經濟。
相對於野生環境,野生蝦的攝食與生長環境複雜多變,死藻與污物都可能變成攝食來源,光哥說養殖的優勢,在於營養源的調配、攝食控管,能維持蝦子穩定的滋味和口感。
在意蝦子蝦腺(消化道)會有異味,覺得要挑蝦腺很困擾嗎?絮團養殖技術的蝦子就很適合你。該技術目前應用於全球蝦類專養池,但台灣因為專養蝦的池子很少,應用這項技術的也少(目前專養池多集中在東岸)。
你看到水中的particle,你現在看的藻類,它是要有光線,那等一下你看那個大蝦,牠就不是這個顏色。牠是咖啡色,咖啡色就是用菌在養,那菌呢,它會形成一個particle之後。在水中不斷地滾動,滾動之後,就會把我們水裡面的有機物(生物排泄物、死藻)給分解掉。
這項技術要做到精準地控制,有一定技術門檻。一般來說,做不好,直接就是大量抽水、換水最簡單。目前比較是提倡要防病、減少汙染排出、減少耗水上會挑戰這樣的飼養方式。
看到水池中有打氣石,不斷翻動水中粒子。光哥解釋那是要讓池子持續翻動,不讓蝦子的排泄物在底層形成活性汙泥,使得厭氧菌不會在裡頭作用,形成硫化氫毒死蝦子。打這麼多氧氣意思用意是讓微生物細菌、飼料、蝦子殘殼與糞便、藻類, 有機會被菌與藻抓去用,在池子內維持循環淨化的作用(只需要5%少量換水),在國內養蝦非常罕見。
就是這麼乾淨,所以賴玨光的萊特鮮蝦完全不需要挑出蝦子背部的腸泥,剝蝦也不會有異味。
搭建溫室有兩個作用,首先,要維持溫度,一般來說要維持26度~30度。白蝦屬於熱帶蝦,低於18度便會停止攝食。在屏東,儘管遇到寒流都還撐得住,但避免遇到霸王級寒流這樣的寒害,搭建溫室來保溫就很重要。
蝦子隨著季節波動,11月以後台灣開始收穫寒帶魚種、烏魚,天氣一冷,虱目魚、蝦子遇到寒害就死了,普遍養殖漁場就會休耕,這時候的蝦子價格最高,也正是要過農曆春節的時候。
直到每年的3~4月回溫(大約清明前後),大家又開始大量放蝦苗,一路再收到11月。在賴玨光的養殖場內,因為溫室保溫,就是要挑戰從原本半年的生產期,延長到全年供應。就在屏東這蜿蜒且被魚塭包覆的小路盡頭,2分地的溫室,一共24池,分批次放苗,每一池規模不大,卻使用絮團養殖來維持一定產量規模,不必在偌大的漁場陷在一次收穫量過大的窘境。光哥的全視線眼鏡下,遮掩不住計畫通的犀利眼神。
Q:同樣的虱目魚、龍膽石斑都有因為寒害被凍死的疑慮,為什麼虱目魚養殖反而在台南以南就比較少見?
A:整體養殖鏈集中的問題。相對有限的腹地,加上生產規模和市場需求,屏東養殖場的選擇高經濟的石斑魚。
另外一個重點是,盡量營造出封閉是環境,防止飛禽、昆蟲帶來病害。
「你明明知道,牠(白蝦)是甲殼類,沒有脊椎骨、沒有特異性免疫。 所以對於這個(白點病),病毒沒辦法預防的情況下,你為什麼不用封閉式環境給牠?」光哥再次強調,不用藥物的前提,可能是牠非主力生產項目,例如:工作蝦。要不然,就要盡可能做到封閉式環境和蝦苗來源的控管。
「自己的場內育苗不划算,我們買國外的蝦苗。」賴玨光多年在國外當顧問的經驗,國外蝦苗買賣,若有病原,就極有可能會造成買家在育成花上大量飼料後,全軍覆沒的窘境,以泰國作為蝦苗輸出國,政府就很需要介入檢疫工作。出口前在當地就已經檢驗完成。出口還再檢驗一次,進到台灣呢,防檢局還會再抽驗,相對地就很安全,我們所採購的是SPF沒有特定病原的苗。相對於國內自己育成的蝦苗,有更多層把關,目前國內專養蝦(非混養)高達70%都是買國外苗。
一般來說從蝦苗養「三個月」(萊特鮮蝦甚至會養到伍個月),我們的蝦蝦成長過程,會蛻去舊的角質層,換上新殼(就是蛻皮),「在舊的角質層下利用身體蛋白質所儲存的能量建造新的、柔韌的角質層。會擠壓已經皺縮的身體,從舊殼中較弱的關節處擠出來,然後吸水膨脹(增加50~100%)的體重,讓新殼伸展到最大,再填入或交換框物質使得新殼硬化,慢慢以肌肉和其他組織取代體內水分。」(哈洛德‧馬基,2009,279)。
這意味著,剛蛻殼完的蝦子還在長肌肉取轉換體內的水分比,肌肉與水大約是1:1,肉質軟。準備要蛻殼的蝦蝦,讓體內只留下少許肌肉和肝臟,肉質更軟爛(水分佔比更高)。
最理想的口感,是處在快速生長的蝦蝦,肌肉密度高而緊實,今天你是專業養蝦,就得抓在蛻殼後長完肌肉的時機點。怎麼抓呢?
賴玨光進一步解釋:「基本上可以這樣講說,兩個禮拜脫一次殼,這是最簡單的算法,那脫殼之後,它就成長一點 因為它是外骨殼生物嘛,我被殼包住了。那我吃飽的時候呢,它就利用剛好這個初一、十五或是初三、十八,有這個引力在的時候。它就藉這個機會,順便就脫殼,那脫殼就長大。」很神奇啊!
注意到萊特鮮蝦出品的蝦仁大小嗎?大尾又緊實。
不使用藥物的專養模式,要養到大尾規格背後承擔養的風險大,知道顧客購買蝦仁是做料理的多樣使用,方便烹飪,儘管料理上再做分切,要維持一定口感,是萊特鮮蝦的產品思考。
若要吃較大型的蝦子,曾經的草蝦王國─台灣,就出產草蝦「蕃茄蝦」,叫做Prawn,就是大蝦的意思。草蝦的中蝦,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肉質就太硬了(會達到200g)重,蝦子不是愈大尾愈好(不同品種的重量基數就差很多),要看是誰要來吃蝦、料理的方式。
萊特鮮蝦的:中白蝦(養殖期:3個月),大白蝦(養殖期:接近4個月),特大蝦(養殖期:5個月)。一般來說白蝦最大就到50~60g,愈大尾,肉質會愈緊實,對小朋友來說特大蝦的口感,就會不好入口,但很有嚼勁。
在島嶼與陸地上生活的我們,很容易思考國界、資源的區域劃分。但在海洋最直接的感受到,我們共處沒有界線的環境裡:塑膠微粒、油井開發造成的汙染、過度捕撈都不是新的問題。野生生物在正常的環境下正常成長,牠當然可以「好吃」。但現在的處境是,環境與氣候變因愈來愈不可控,「好吃」之外,還可以有「吃得好」的另一種選擇,支持專業養殖以技術降低外部成本,以負責任的態度生產好水產。
以野生鮭魚來說,現在各國禁止捕撈在海中洄游的鮭魚,這是地球公民對於「吃得有責任」的共識,要吃到野生鮭魚多半是在河口與海岸捕抓。但這時候預備產卵的鮭魚都將全部能量集中在卵巢、精巢中,完成「魚生」最後延續後代的大事,肉質不見得是最好吃,就像以前從日本進口的醃鮭魚罐頭(鹹鰱)來源就是這樣的漁獲。
這和365天都能供貨且是透過海上SOP模式養殖的鮭魚相比,餐廳一定是要品質穩定且能夠持續供應的,這就很需要養殖專業的精準飼養,不見得亞於野生滋味。
關於海洋中的水產,蔬果良食推薦大家進一步認識 責任漁業指標(RFI),也聽聽湧升海洋的徐總說明如何挑對的水產,也能顧及整體好的漁業環境,影片於連結內。
食譜由大樹麻油行提供,用純正麻油香帶出好吃鮮蝦料理!
預備材料:
鮮蝦8~10隻;枸杞適量;薑片5片;蒜苗1支;大樹白麻油1大匙,米酒適量。
步驟:
1. 剪掉蝦鬚,去掉腸泥
2. 枸杞泡米酒至軟,蒜苗切片
3. 下麻油(推薦大樹麻油行的白麻油),放入薑片,小火煎至金黃微焦。
4. 放入米酒、枸杞、鮮蝦(大火滾後,小火煮5~6分鐘)
5. 加入蒜苗拌一拌,完成!
製作鹽冰水(1000ml 的冰水+10g鹽巴),攪拌冰水充分溶解鹽巴。將冷凍的白蝦泡入,至少30分鐘或是冷藏,讓它慢慢熟成。
鹽分會帶出白蝦體內水分,讓蝦子更鮮甜,食用前不要再碰到淡水,就能直接食用或做後續料理。
浸過鹽冰水且吃不完的蝦,可以在冰水熟成後再冷凍(兩周內要食用完)。
中白蝦,約15-20尾
大白蝦,約12-15尾
特大白蝦,約10-12尾
白蝦蝦仁,以小或中白蝦剝殼,約40-60尾。可分兩次煮。
冷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