虱目魚是小綠很喜歡也很常吃的魚,為了找到低密度養殖的美味虱目魚,真的是從開店以來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,從高雄找到台南,試過3個品牌,終於,讓我們找到了——羽堤生態漁場,連低密度養殖、生態養殖的大前輩黃芬香大姊(黑金文蛤生產者),都跟我們推薦他,而芬香姊的魚塭,就跟楊典澔同樣在七股大潮溝區域。
羽堤生態漁場的負責人——楊典澔,從小就對生物感興趣,碩士班就讀水產養殖所,當時就有創業的想法,並以友善環境的養殖模式作為目標,學習不用藥、不用除草劑的養殖方式,像很多養殖業者會將魚塭的土堤用水泥固化或用除草劑,但他選擇種草或用蚵殼固化,魚塭就在黑面琵鷺保護區旁,沒有工業區,多麼得天獨厚的環境,他也希望能維持這樣的自然環境。
典澔很自信地說,七股的虱目魚,會比其他地區的虱目魚好吃,因為七股大潮溝區域的魚塭,是以海水自然感潮進排水,而非利用抽地下水換水,純海水的魚比較有風味(鮮甜),肉質較結實,因為海水的高鹽度(高滲透壓),使虱目魚必須消耗本身的脂肪來產生能量,將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,這個過程讓魚產生多種氨基酸,氨基酸即風味的來源。
但純海水養殖的魚,換肉率較低、生長速度較慢,約需8個月才能收成,成本自然比較高,淡水養殖則可6個月收成,所以有些養殖者會混合淡水、海水,而一般人常說的「土味」,較常出現在淡水養殖區,因為淡水及土壤裡有放線菌,若養殖環境不佳,就容易繁生放線菌和藻類,造成土味,只要水的鹽度高於千分之十,放線菌就會被破壞,因此純海水養殖就不會有這個問題。
一般養殖為了拚產量、拚重量,養殖密度很高,魚就容易生病、或容易缺氧,就比較有機會需要用藥,且風險較高,有的生產者則會在虱目魚收成前餵養加肥飼料,讓油脂更厚、更有重量;楊典澔選擇低密度養殖,養殖量大約只有一般養殖的二分之一,一般如果一分地養3-4千隻,他只有1-2千隻,因此可以做到全程不用藥,並運用魚蝦混養的方式,達到生態平衡,降低風險。
以虱目魚為養殖主力的生產者,將虱目魚、白蝦、石斑魚混養的形式,已經行之有年,虱目魚吃餌料,蝦子會吃虱目魚吃剩的餌料及藻類,石斑則會將病蝦、病魚吃掉,各司其職。典澔會在餌料內加益生菌,讓虱目魚更健康、消化好,才不容易生病,另外也降低池底的有毒物質。
虱目魚全身以兩百多根刺,須交由專業的處理場分切,除去魚肚、魚柳、魚皮等部位的刺,典澔交給在地的小型加工廠,如果發現做出來的成品不到標準,就馬上反應請加工廠調整,也因為每一批次的數量沒有高密度養殖的數量這麼多,更能管控品質。
虱目魚的料理方式很多元又簡單,例如虱目魚肚湯、魚皮魚丸湯、虱目魚粥、虱目魚麵線、醬滷虱目魚、香煎虱目魚肚、鳳梨豆醬虱目魚等
一起看看虱目魚的各部位是怎麼被分切出來的~那200多根魚刺怎麼消失的呢?專業分切很不容易啊~~
影片製作者是台南的股份魚鄉團隊,拍攝好幾支虱目魚養殖過程的影片,他們串聯在地養殖漁業的青年,推動食魚教育,不定期舉辦產地體驗活動,大家也可以關注他們喔~~我們也買了他們出版的繪本《這是什麼魚?七股虱目魚養殖故事》,歡迎來店內閱覽喔~~
不同於一般養殖業者,將漁產交給批發商,必須拚產量才能維持生計,因為低密度養殖,產量沒那麼大,典澔從創業開始就很清楚,一定要經營自有品牌、自產自銷、維持品質,才能存活下去,他也跟在地各領域的青年串聯,共同辦理食魚教育體驗活動,即使多數時間要獨自一人面對偌大的魚塭、要耐得住寂寞,近幾年還要面對魚塭種電的威脅,但從小就對生物感興趣的典澔,就是希望能從事與動物相關的工作,而他正一步步實踐他的目標。
🔵虱目魚肚、魚柳、魚皮、魚嶺(魚嶺料理方式以乾煎或油炸/氣炸為主,有中央的脊刺,食用時請小心)
🔹保存方法:冷凍於-18度以下
🔹保存期限:1年
🔹有效日期:標示於包裝袋上
🔹料理方式:
乾煎:退冰後,用廚房紙巾將魚肉水分吸乾(避免油爆),再以小火油煎
煮湯:薑絲加入水中,煮滾後加入魚皮/魚肚,起鍋前可加點麻油
🔵虱目魚丸
🔹成分:虱目魚肉、豬油(台灣)、蒜頭、砂糖、食鹽、味醂、香油
🔹保存方法:冷凍於-18度以下
🔹保存期限:2年
🔹有效日期:標示於包裝袋上
無刺虱目魚肚 120-150克/片(1-2人份 )
無刺虱目魚肚 150-180克/片(2人份)
無刺虱目魚肚 270克以上/片(3-4人份)
冷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