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樹是南區種植木瓜的重要地區,尤其屏東產量最多,而高樹又是其中佔了70%的木瓜產區。要走入薛仲良的木瓜園前,先是駛過不能會車的小徑,路邊零星有地方人家的墓塚,抵達高樹廣修禪寺的入口緩慢地開進去,穿越師傅、香客好奇的眼神,閃過涼亭,便驚見一整片的檳榔園,檳榔下的草十分茂盛,要再右彎拐進去才能看見深藏在寺院內六分大的木瓜園。
「我不太帶外人進來園子裡來」薛仲良的全視線眼鏡在烈日當空下,看起來就是墨鏡一般,對比在市集中的Chill感,此時此刻的他很酷、很滄桑,9:00的太陽熱氣都透進溫室裡頭,高溫下,說話特別吃力。因為有機耕作不使用除草劑,只能將抑草蓆鋪好鋪滿,蓋在底下的木瓜根此時更焦熱,偶爾就要掀開來透透氣,讓土地散熱一下,屬於熱帶植物的木瓜孕產盛夏的滋味。
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水果(龍眼、荔枝、梨子、蓮霧、芭樂等等)是雌雄同株,一朵花上同時存在雄蕊和雌蕊,野生木瓜卻常見到雌雄異株的木瓜樹,一棵雄株結不了瓜,只開花傳播花粉;雌株沒有授粉會結瓜,但是瓜果皮很厚,沒什麼果肉,很輕,內部的籽少且偏白色。以往的果農,需要在園區內特別保留一棵「公木瓜」來傳播花粉,特別費工。
但經過人為篩選,現在我們吃到的木瓜幾乎都是兩性株產生的果實,目前最早是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聰明的馬雅人,刻意留下兩性株作果樹栽種,像是普羅米修斯盜火,人類社會一代代留住火種,透過全世界農耕社會以來的努力,人類守護了木瓜的好滋味。
有人說哈密瓜有種「哈」味,對於害怕吃木瓜的人,有人被人生第一口的「hiàn」味(羶味)嚇到(連結),再也不敢吃木瓜,這種味覺的記憶在ptt上不少人有著共同記憶。同樣是台農二號的大眾口味(市占90%),薛仲良的木瓜值得推薦給曾經被木瓜味嚇到的好朋友,當作挑戰者一號,再給木瓜一次機會。
他的木瓜熟成的果糖轉換率高、水分恰如其分的佔滿口腔,喜歡口感Q一點的就吃7分熟,喜歡偏軟的就放到8分熟。木瓜味很容易擴散,是木瓜香還是羶味的區隔,甜味是決勝點,何時採收,宅配、店舖販售、市集販售的熟度調度就有差,也跟下的肥料頻率、濃度、氣候很有關係。仲良大哥比喻,給小孩從小學鋼琴,長大就比較可能當鋼琴師,木瓜會產生什麼樣的味道,都和肥培管理很有關係,下藥和下過重的肥都會影響味道。
當我問起這一塊田地的地力,如何施肥照料,這是不能說的秘密……
「我的甜味可能會蓋掉那種hiàn味」這是他對自己品質給的最接近誇獎的話。消費者吃了還會回來買就是品質保證,長期和他購買木瓜的朋友吃出哪裡不一樣了,心中有個底,就知道栽培需要做什麼調整,好好接住顧客的回饋,天氣如此炎熱,這一段心路經驗沒有省下半句話,話說的語重心長,在心底很有份量。
這裡開始,要從薛仲良達人來帶你認識多元的木瓜宇宙,包括木瓜到底是草還是樹?明明是從印度群島漂洋過海來台灣,如何發展出台灣獨到的栽種技術?木瓜也有分公母?
選購木瓜的時候,我們應該注意到那些小病癥,如何快速處理、不影響賞味最佳期限?來一窺木瓜宇宙,吃木瓜、懂木瓜,讓入口之物成為我們生活的養分。
顏色均勻、外型修長飽滿,溝黃呈現6~7熟,還會有點QQ的,放到全黃果肉會偏軟,看個人嗜好。凡是經過薛仲良寄出去的木瓜,都經過他的熟度把關,買回家從五分熟放到七分熟就是最佳賞味期。
一開始旁邊的小綠還以為青木瓜是另一種品種,專門提供做為青木瓜料理的材料。結果不是,居然就是青澀的木瓜!熟成過程中,碳水化合物(大分子醣類)會被水果中的酵素分解成小分子的果糖與葡萄糖等(劉素櫻,2018:182)。吃起來熟成水果甜度高是因為小分子醣類占比變高,整體熱量其實相差不多。青木瓜和熟成木瓜營養含量大概有以下幾點:
我自己都很訝異,原來木瓜的莖(看起來以為是樹幹的部分)剖開來是中空的,沒有年輪!木瓜是木本或草本一直一來是個大哉問,直挺挺的木瓜可以橡樹一樣長到五公尺,但是木質素少,其實很脆弱。在台灣多颱風的氣候條件下,沒有人為看顧的「半草本」木瓜,很容易就會被吹倒,所以現在多是用網室看顧,厲害的農業試驗所甚至發明了「倒株」技術,讓木瓜可以維持一定的高度,好採收果實,同時也不容易被強風吹斷。
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,自己住家的大樓樓頂,出現許多都市農夫的綠色田園,老爸種的木瓜樹種在十層樓高,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,孤零零面對陸上颱風警報,就需要五花大綁,這種情形很常出現在住家旁的開心農場,風雨飄搖中努力求生,從印度群島中感受黑水溝的颱風危機。中南部的青春年少,到各個城市常懷有一種農耕的渴望,為了回到童年睡覺蛙鳴,就在城市的角落闢建一塊綠洲。
台灣特殊的木瓜栽培方法─一生至少捱三刀的硬氣木瓜
在木瓜生長到四米,快要接觸到溫室頂之前,就是木瓜樹要挨刀的時候。薛仲良師承高樹鄉木瓜王──楊乾德,利用高壓倒株,在木瓜的莖上縱切四到五刀,在將木瓜樹壓折到1~2公尺高,利用編織繩固定在支架上,這樣做不僅能維持適當的採果高度,也能刺激木瓜果樹的生長,結出因為求生意志的果實。
從倒株的方法,就能看到師承的手藝。倒株栽培木瓜其實是台灣發展出來的很特殊的栽種法,在民國七零年代因為鼓勵農民搭設網室栽種木瓜來防治病害,台灣生猛且極具創意的果農,看到木瓜樹不斷攀高需要增加設施成本,最早就先用腳踩果樹壓折木瓜(腳踩揠倒法),或是剖頭揠倒法。後來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研究員進一步研發「扭轉拉倒法」,吸引國內外農業技術前來台灣觀摩研習,堪稱是台灣農業技術之光。從產地找解方,真的一再再印證在台灣第一線解決問題的創意實踐中。
木瓜園中平常需要把枯葉摘出,由於木瓜葉有很長的葉柄,很像吸盤弓箭,小綠店長拔起來有種莫名的興奮感,樹莖上還會留下螺旋葉痕。薛探長說每天巡邏(巡園)拔一個小時以上你就不覺得興奮了。
接下來的重頭戲便是摘果和挑除畸形果,重點是要通緝香蕉狀、五裂狀的畸形果。如果樹勢比較衰弱,掛果量多,高溫(35度C以上),開的花就會偏雄,產生類似香蕉形狀的果,或是乾脆不結果。但如果樹很強壯、氮肥多、結果量多、溫差超過10度C,則容易造成花性偏雌,雄蕊的心就會皮化,產生果肉少的畸形果或五裂型果。所以木瓜樹健不健康,氮肥、掛果量、氣溫都會影響同一株上出現畸形果,幾乎每一株都會有,小時候畸形、長大就是同樣形狀變成XXL號,吃盡同株木瓜養分,簡直是木瓜異形。
巡園除了拔除老葉、摘掉畸形果,除掉雜草,所有摘除、拔除的都需要撤出園區內。要做到病蟲害的防治,維持園區內的整潔,讓病害不在腐葉、腐果影響到周遭根系極其重要。整體來說,根系要強壯,環境避免高濕度,否則根部、果實與蒂頭都容易生病。
下面就針對挑選果實可能會遇到的做點說明,關於根部與植株損害上就是薛探長與病原菌大軍無止境的戰場,下回分解。
木瓜的表皮出現綠色的小斑點,隔幾天後轉為5cm以上的圓形斑塊。在採收、運送、存放時因為果皮碰撞,產生傷口或是高濕環境,就會迅速發霉(長出白色黴狀物),快速壞果,散波胞囊感然其他木瓜。現在夏季高溫、多午後雷陣雨,最怕就是這種氣候讓腐果、腐葉快速感染園區。
高溫多雨的夏季,病原菌從木瓜傷口入侵,最常就在果柄出現病徵,先是果肉會變成暗橘色(浸水狀),嚴重會轉為黑綠色。若是病原菌是感染樹幹,則會出現病斑和樹皮軟化的情形。我吃過有一點病害的木瓜,薛探長會協助把關,也會提醒消費者,蒂頭削掉,整顆果實還是甜蜜、滑嫩且多汁,不損害口感和風味。如果摸到蒂頭特別軟,就先趕快食用。
一顆約 1.5~2.5台斤不等。